面对互联网世界的风云变幻,新浪网的成功有什么秘密呢?为此,记者走访了新浪网CEO王志东先生。
王志东强调了新浪网独特的4个优势。其一,拥有“四地四站”的模式。即北京、香港、台湾、旧金山四地,这种模式的好处是各地的经验可以互相沟通、融合,对整个公司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比如做电子商务,在美国条件就比较成熟,与其他公司开展合作也比较容易。因此有一些商业模式,可以在美国先进行试验,然后再应用到其他地区。
其二,软件开发的优势。通过几年来在richwin研发上的投入,新浪网的开发队伍具有强大的技术实力,而相对于软件方面的服务支持,目前国内其他网站尚比较薄弱。
其三,资金的实力。去年,新浪网成功地进行了两次融资,分别是2500万美元和6800万美元。
从而使新浪网有了雄厚的资金保障,使原来一些设想中的中长期的项目开发得以实施。例如传输带宽的增加等等。
其四,richwin产品的用户基础和合作伙伴基础都相当扎实,给相应的网络的推广带来方便。
王志东说,在这个行业里,先来者占有天然的优势,而后来者没有更出色的技术和服务,就只好用广告来硬拼。广告可以做一个点缀,但是把宝都压在广告上是很危险的。
王志东认为,新浪网的国际化模式是对自己的一个相当大的挑战。他引用了一个学来的“数字理论”:从管理学的角度,7个人在单位上是一个小组,是一个人直接领导的最佳人数。超过50人,必须有一套管理机制。要全靠人治,50个人就会乱套。超过500人又会变化。最近新浪网突破了500人(全球总人数),管理上怎样适应这种规模,王志东感到前所未有的压力。
王志东承认,新浪网的管理,最大的挑战是没有一个可参考的榜样。国际上的跨国公司多半都有一个主体,主体很大,经营好了,就可以逐步扩散甚至是强行向外辐射。如可口可乐、IBM等。而新浪网在全球的4个办公室有各自的独特之处,各地的业务不同,背景也不同。
管理这样一个华人为主体的跨国公司,必须融合不同的文化,研究不同的市场。这是一种分布式的管理体制,没有类似的先例,就算是在跨国公司干过的人也未必一时就适应得了,还需要不断地摸索。
王志东心中理想的模式是相互融合,互补互利。四种模式既要相互组合,又不能相互独立。表面上看,各地模式完全独立的管理方式是最简单的,但起不到1+1>2的作用。
王志东对于新浪网的上市没有作任何评论,但谈起融资,仍然津津乐道。
他认为,融资对于企业的创业来说,是一个保障。就像一部汽车,要想跑得好,必须要有充足的油,还必须是优质的油。
油加满以后,就可以放心大胆地把油门踩到底。
他回忆说,去年一整年,他把主要精力都放在加强公司的产品和北京公司的管理以及4地办公室的协调上,而在融资上并没有花费太多精力。这和几年前的第一次融资有天壤之别。那次完全是他一个人用了整整两年的时间完成的。如今,通过前几次成功的融资,在财务运作、商业模式以及与投资人的沟通上,有了很好的经验,建立了良好的发展基础。新浪网在资本市场上已经有了一个很好的形象和信誉。
资本市场往往越做越容易。因为原有的投资人对企业的发展、整个管理班子都非常满意。有这样的前提,现在要做融资,就不像以前那么复杂。管理层再提出规划,钱就比较容易得到。
为什么说是“好油”?王志东解释说,后来的融资大部分来自风险投资,拿来后比较好用。另外,还适当地引入了一些战略投资,如DELL、Creative等。这样,能够更好地把他们的经验吸收进来,业务引进来。
在谈到新浪网今年是否还有融资计划时,王志东表现了他一贯的风格,他还是用汽车来作比喻:什么时候该加油了,要看对资金的应用情况,以及具体的需要。目前,新浪网的“油箱”已经足够大了,现有的商业模式不变的话,短期之内根本不需要再做融资。但是如果发现很好的市场机会,需要加油的话,新浪网也会随时考虑。“新浪网什么时候想融资了,随时都可以融资。我有这样的把握。”王志东胸有成竹。
贵在与政府沟通对目前国内有关因特网方面的政策法规亟待完善的问题,有不少业内人士都有所抱怨,认为在政策上,得到的支持不够,自己做起来束手束脚。但王志东却不这么认为,“新浪网同有关的政府部门的沟通一直很好。政府方面对我们非常理解和支持。没有这种支持,新浪网很难做到现在这种程度。”王志东认为,因特网市场刚刚起步,不要说政府部门,就是在这个行业内部,对因特网的认识、把握也还远远不够。网络企业不能完全把责任甩给政府,自己也要承担相应的义务,就是把正确的信息传递上去,逐步建立一个公平、公开的市场竞争环境。
看来,摆在王志东和新浪网面前的路并不好走,“第一”的位置并不轻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