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竹科技园:硅谷的翻版 中关村的镜子 

 

  是什么促使台湾成为全球第三大高科技产业地区?仿效硅谷模式创建的新竹科技工业园区功不可没。但是,过分倚重硬件制造,缺乏鼓励创新的商业文化,特别是小企业的成长空间受到挤压,是新竹科技园当前面临的最大困境,也为中关村园区的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和借鉴。

  硅谷模式的翻版

  美国电子协会今年早些时候公布了一项调查报告,认为90年代美国取得高科技的领先地位,有四个与教育体系无关的原因,即:鼓励冒险和允许失败的硅谷精神;创新得到足够的奖励;风险资本机制使高科技新公司得以脱颖而出;政府基本不干预,使企业家可以放开手脚。按照硅谷模式发展起来的台湾新竹科技工业园区,从硅谷学到和得到了不少东西,包括人才、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
  新竹科技园可以说是硅谷模式的一个翻版。70年代末,台湾谋求经济转型,改变以轻工业为主的结构,开始比较美国的硅谷、马塞诸塞州18国道以及日本的筑波等三个高科技区的发展模式,最终选定硅谷模式建立高科技园区。
  当时,斯坦福大学教授特曼(也是硅谷模式的创始人之一)建议,新竹科技园应该吸引移居美国的台湾工程师回去创业,就像硅谷曾经从东海岸吸引工程师一样。台湾接受了这个建议,随即邀请一批工程师和科学家回台湾参观,并为他们此行提供费用,同时出台了一个5年免税的优惠政策。
  这些做法相当成功,到1998年,新竹有40%的公司是由从美国回来的科技人员开办的。此外,新竹在吸引国外名牌大企业的同时,还大力发展自己的企业。为给新生企业提供资金,新竹一方面给未上市的公司股票提供灰色市场,同时又在80年代中期建立了风险基金。
  长期以来,新竹与硅谷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其中
最重要的纽带是在硅谷的台湾人。但是,新竹也和硅谷一样开始出现“繁荣综合征”,如园区内外交通拥挤,缺少停车场地;因土地稀缺,只能盖高层公寓;附近地价炒得很高,很难再扩展。另外,与地方关系也不够融洽,当地抱怨工业区没有给地方带来好处。
  文化与创新:致命的缺陷
  与硅谷不同的是,新竹缺少硅谷奖励创新胜于眼前利润的商业文化,这使新竹的产业结构不能跟上网络时代。目前,台湾当局已注意并开始改善这一局面。
  新竹的产业结构偏重芯片制造和电脑硬件,园内企业以及从台北到新竹之间的公司都是类似的硬件制造业,其中尤以芯片制造业为主。
  由于芯片制造需要相当大的投资,从80年代中期开始,国际许多半导体厂商不再自己生产芯片,只是负责设计和测试,交由合同制造厂商生产。台湾的芯片制造业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发展起来的。据美国半导体行业商会——国际半导体设备和材料协会提供的最新数字,台湾制造的芯片约占全球产量的25%至30%。与此同时,台湾半导体设备资本投资也不断上升,从1990年的8000万美元增加到去年的32.8亿美元,今年将达到42亿美元,2000年可望达到52亿美元。
  这种以硬件为主导的产业结构,使新竹难以抓住发展软件的机会。新竹的一些企业抱怨说,当局过于注重半导体制造,对采备予以免税优惠,这对小型互联网公司的成长没有什么好处。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前校长田长霖说:“台湾面临下一步怎么走的问题。15年前他们开始了半导体和芯片制造,并且取得了成功。但是,现在这些行业已经没有太多的附加值,利润很少。”
  新竹科技区形成偏重硬件的产业结构,有三个主要原因,即:研究滞后;只注重眼前的利润;高校科研难以与市场相结合。台湾商业具有“实用主义”的传统,只顾先赚钱;而要赚钱,就只好搞硬件,搞产品。这使得新竹的企业不注重创新,因为创新需要研究与发展资金,会使眼前利润降低。同时,台湾人接受5%的利润率的生存之道,企业难以负担研究与发展的费用。
  对于这些问题,新竹眼下还没有现成答案。但是,当局将鼓励创新,更加注意与因特网有关的技术,发展电子商务和网上教育网络,并加快宽带网和无线通信的建设。到2000年,台湾研发经费占岛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将从1997年的1.7%增加到2.5%(同一年美国将占国内生产总值2.75%,日本将占2.64%)。
  为了发展软件产业,台湾在台北南港开辟了一个软件园区,前后10年共投资9亿美元,设施的标准很高,但效果远不如新竹园区好。原因是软件在台湾起步太晚,到南港的基础设施建立起来的时候,房地产和设备都很贵,而从事软件开发的一般都是小公司,上市筹资又受到限制,所以很难在南港求得发展。美国的许多软件和网络小公司都是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发展起来的,美国股市为支持这些公司的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台湾却没有这个条件。
  与硅谷相比,台湾也不太重视大专院校与产业间的关系。台湾的大专院校与产业的关系与不能和斯坦福大学与硅谷企业之间的关系相比。新竹周围的大学及台湾其他地方的大专院校里的研究人员只热衷于发表论文,而不注重如何应用他们的知识。这些大学的教授传统上就不注重应用并以赚钱为耻。
 在新竹创立风险基金的一位技术兼投资专家认为,台湾以商业为取向,大陆则比较重科研,如果两地联手,就有可能开辟互联网、软件和无线领域的创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