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身边的IT投融资故事 |
1999年度仅仅获得风险投资的中国企业更是数不胜数,不胜枚举。1999年初,新浪网获得了包括高盛公司在内的海外风险投资2500万美元,这是当时国内高科技行业获取的最大一笔风险投资,在十月底又成功地完成了超过6000万美元的融资。此次融资行动,由美国戴尔电脑(Dell Computer)为首,其中还包括来自美国、香港、日本、新加坡等亚洲地区的重要企业与投资伙伴。新投资者包括新加坡创新科技(Creative Technology Ltd.)、台湾趋势科技软件公司(Trend Mirco)、日本住友商社(Sumitomo Corp.)、新加坡大华银行(United Overseas Bank of Singapore)、Pacific Century Cyber Works与香港盈科集团(Pacific Convergence Group)等。新浪网原有的长期投资人,包括日本软件银行(Softbank Corp.)、高盛集团( Goldman Sachs)、Crystal Investment、Crosslink Technology、新加坡经济发展局以及华登投资集团(Walden)也都参与了这次增资。目前新浪网正在积极筹备IPO中。 成立于1995年5月曾引发过“无数是非”“令人惋惜”的瀛海威从3年前第一次融资后终于在1999年11月再次融资成功,瀛海威通信公司与外资投资公司合资成立新的瀛海威信息技术公司,在香港注册,并由它作为上市主体,准备实行“两头在外”的经营方略,目标直指新创立的香港创业板市场。另一家国内较早成立由一位大学教师马云创建的阿里巴巴网站为全球商人提供即时买卖信息服务的B to B模式。阿里巴巴曾经拒绝了大约40多家世界各国风险投资公司,阿里巴巴从1999年9月开始接受风险投资,包括高盛、Fidelity(全球最大的共同基金)、汇亚、Invest AB、TDF等。 顺应时代的发展,投资电信、互联网产业也应根据企业自己的实力和优势而为。在风险投资热潮的背后,对于企业来说也需要冷静,融资的渠道有很多,风险投资并不是唯一的途径,到美国NASDAQ去IPO也不是一帆风顺,企业要有相当的规模(400万美元的净资产)、需要有一定的上市费用(10万美元左右)和相当的准备时间(3个月)、要进行严格的信息披露、将削弱了你对公司的控制权、有更多的股东来分享公司的经营收益等,即使你在作了大量的准备工作和化了大笔顾问费后才发现无法达到SEC的要求而退出,这些你必须都考虑清楚。尤其是互联网公司如果单纯地把企业的目标压在上市上是不可取的,融资只是解决了暂时的资金问题,而真正系统的解决办法在于要找到一条可持续良性发展又具有竞争优势的商业模式。 1999年7月13日,成立于1995年的中华网(China.com)在美国NASDAQ以China为代号成功上市。中华网在其2096万股的总股本中,此次上市发行为420万股,每股发行价为20美元,超额认购30倍。股票发行当天以每股67美元的收盘价报收,是其发行价的3倍多,成功募集资金9600万美元。目前中华网股票已一拆为二,股价在100美元附近浮动,市值在30亿美元左右。中华网的成功上市多多少少让人们有点意外,其实在7月13日上市前中华网已经多次上市未果,其香港总部已在美国、德国、日本、新加坡等国成功融资,股东已有十几家,已经为其此次上市作好了准备。中华网此次成功上市(IPO)原因在于其有一个有效的全球性的商业策略,得益于其具有一支良好的全球化的管理队伍,也得益于借助了世界级的专业咨询机构(包括银行、律师所、会计所等)。中化网最早的合作伙伴包括新华社香港分社以及法新社、路透社等,在它上市前又与美国在线(AOL)合作,目前,新华社香港分社中华网18%左右的股份,而AOL则占有中化网10%的股份。可见其国际化的股东结构是其上市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 1998年11月以现在世纪永联软件公司董事长兼技术总监(CTO)赵晓侠为首的四位合伙人在分析了国内国际互联网市场后建立了其“以互联网来开展软件服务”为理念的软件屋站点。 1999年11月15日,中美签署中国加入WTO协议的当天,世纪永联在美国的OTCBB(OTC Bulletin Board)市场借壳反向收购上市成功,几天内股价从9美分跃升为2.88美元,十天之内狂飙200点上涨了2000%,被推荐为该周的“明星股”,在短短两周之内该公司的市值猛涨了300倍。对于资本规模还远远没有达到上市(IPO)条件的世纪永联又为中国的IT企业演绎了一个采用借壳上市方式短时间内在海外成功上市的故事。1999年7月,一家美国证券中介公司(Harber&harber Co.Ltd)通过一位华人的介绍注意到了世纪永联及其专业网站——软件屋,并来信建议作其在美国上市的代理,8月份两家公司正式签定了代理协议,并决定采用借壳上市的方式。双方选择了一家干净的壳公司YNOT作为借壳对象。在双方周密运作之下,YNOT向世纪永联公司定向发行2000万股,而YNOT原来仅执有500万股,在总共2500万股中世纪永联占有80%的绝对控股地位,实际上整个兼并过程成为世纪永联对YNOT的反向收购。合并后的公司很快便完成了过渡改组,已改为世纪永联的新上市公司还因此获得了美方几百万元的运作资金,世纪永联董事长出任新上市公司的董事长。这里值得一提的是在OTCBB上市条件要比NASDAQ低,而且在OTCBB上市的公司只要年销售额超过75万美元,股价超过5美元,净资产超过200万美元,便可直接升入NASDAQ市场。因此,OTCBB又被称做NASDAQ的预备市场。 在1999年度仅仅获得风险投资的中国企业更是数不胜数,不胜枚举。1999年初,新浪网获得了包括高盛公司在内的海外风险投资2500万美元,这是当时国内高科技行业获取的最大一笔风险投资,在十月底又成功地完成了超过6000万美元的融资。此次融资行动,由美国戴尔电脑(Dell Computer)为首,其中还包括来自美国、香港、日本、新加坡等亚洲地区的重要企业与投资伙伴。新投资者包括新加坡创新科技(Creative Technology Ltd.)、台湾趋势科技软件公司(Trend Mirco)、日本住友商社(Sumitomo Corp.)、新加坡大华银行(United Overseas Bank of Singapore)、Pacific Century Cyber Works与香港盈科集团(Pacific Convergence Group)等。新浪网原有的长期投资人,包括日本软件银行(Softbank Corp.)、高盛集团( Goldman Sachs)、Crystal Investment、Crosslink Technology、新加坡经济发展局以及华登投资集团(Walden)也都参与了这次增资。目前新浪网正在积极筹备IPO中。 成立于1995年5月曾引发过“无数是非”“令人惋惜”的瀛海威从3年前第一次融资后终于在1999年11月再次融资成功,瀛海威通信公司与外资投资公司合资成立新的瀛海威信息技术公司,在香港注册,并由它作为上市主体,准备实行“两头在外”的经营方略,目标直指新创立的香港创业板市场。另一家国内较早成立由一位大学教师马云创建的阿里巴巴网站为全球商人提供即时买卖信息服务的B to B模式。阿里巴巴曾经拒绝了大约40多家世界各国风险投资公司,阿里巴巴从1999年9月开始接受风险投资,包括高盛、Fidelity(全球最大的共同基金)、汇亚、Invest AB、TDF等。 顺应时代的发展,投资电信、互联网产业也应根据企业自己的实力和优势而为。在风险投资热潮的背后,对于企业来说也需要冷静,融资的渠道有很多,风险投资并不是唯一的途径,到美国NASDAQ去IPO也不是一帆风顺,企业要有相当的规模(400万美元的净资产)、需要有一定的上市费用(10万美元左右)和相当的准备时间(3个月)、要进行严格的信息披露、将削弱了你对公司的控制权、有更多的股东来分享公司的经营收益等,即使你在作了大量的准备工作和化了大笔顾问费后才发现无法达到SEC的要求而退出,这些你必须都考虑清楚。尤其是互联网公司如果单纯地把企业的目标压在上市上是不可取的,融资只是解决了暂时的资金问题,而真正系统的解决办法在于要找到一条可持续良性发展又具有竞争优势的商业模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