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投资1999


 
     知本与资本,或许是1999年里人们最耳熟能详的两个话题。这是一个营造新名词的时代,而“知本家”却注定要伴随着一批数字英雄的崛起而走进历史。知识无疑是知本家们赖以立足的最大资产,资金却成了知本家们得以发展的重要动力。不是吗?有了知识的知本家能够站起来,有了资金的知本家就能够迈出步去。知本与资本,互联网激情曲中最活跃的两个音符;知本与资本,合力编织了1999年一个个互联网创业的生动故事。

  如果说在1998年,中国的IT创业者们对风险投资这个源自美利坚的东西还略感生疏的话,那么1999年在某种意义上却成了一个不折不扣的风险投资年。如果说在1998年我们的创业者们还是在梦想与失望的交替中倍受煎熬的话,那么1999年他们却在与风险投资的拥抱中开始实践自己的梦想了。这一年里大量海外风险投资的涌入,拨动着每一个创业者大干一番的热望,而在风险投资家们的眼里,也许预见了那些发生在硅谷的神话的中国版本。

  “帮助投资者投机,帮助创新者创业”,扮演着这种角色的风险投资者们从没有像现在这样把目光聚集在中国的互联网业。进一步了解了风险投资的中国创业者们,也已经逐渐了解了它的运作机制,比之当初刚刚认识它的时候,他们已经成熟的多了。就在这个投资者、创业企业和风险投资家之间进行的三角游戏中,1999年有关风险投资的话题络绎不绝,一幕幕风险投资的商业戏剧,在中国互联网发展的巨大背景下轮番上演。

  曾经,我们考虑把1999年几个最活跃的风险投资家介绍给读者朋友们,后来又踌躇了,因为在这个不甚透明的行业之中,我们理解每一起投资活动都是融资各方讳莫如深的敏感话题,何况,谁又能说清一起成功的风险投资个案背后真正的幕后英雄呢?

  也罢,就让我们一起去回顾1999年中国互联网业中有关风险投资的若干经典事件及人物,尽管风险投资的一整套运行机制在中国还尚未成形,但无论如何,世纪末的中国互联网业已经与风险投资有了这些亲密的接触。更重要的,我们终于领略到这种创业模式的力量。

  瀛海威:绝处又逢生

  瀛海威的融资故事无疑是这个冬天里最富有激情的事件。曾经被无数新闻媒体爆炒,引发过无数是非的瀛海威终于在1999年11月融资成功,如果没有这一次,恐怕没有人再会提起瀛海威。

  瀛海威的前身为北京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成立于1995年5月,公司总经理为张树新,公司最初的业务是代销美国PC机。后来张树新到美国考察,回国后即着手从事互联网业务,瀛海威由此而诞生。1996年10月,中兴发正式参股瀛海威,使瀛海威的注册资本增加到8000万元。中兴发总裁梁冶萍出任瀛海威董事长,张树新仍然留任总经理。1997年6月邮电投资70个亿的169全国多媒体通信网启动,瀛海威受到明显的冲击,同年网易、四通利方论坛(新浪的前身)、Chinabyte和搜狐的崛起更对瀛海威形成挑战。1997年瀛海威的全年收入为963万元,而仅广告宣传费即为3000万元。由于香港金融危机,1997年12月,中策公司终止了参股瀛海威的想法,瀛海威开始收缩战线。1998年6月,张树新辞职。1998年11月,除了总经理以外的全体瀛海威中高级管理人员集体辞职。

  自3年前第一次融资后,1999年11月,瀛海威在与美国Prodigy、GTE、马来西亚茂禾机构、中策黄鸿年、善美集团丁谓等进行了长时间的谈判之后,终于再次融资成功。瀛海威通信公司与外资投资公司合资成立新的瀛海威信息技术公司,在香港注册,并由它作为上市主体。据瀛海威董事长梁冶平介绍,老瀛海威最大的股东兴发集团在新的瀛海威的股本分额被外资稀释而不再控股,但受外资委托管理资金,类似投资俱乐部的资金管理方式。为此,兴发还打算专门注册以管理为主要职能的科技创新中心,管理瀛海威,同时也将兴发在高科技领域的其他投资项目齐集在一处,组合成以瀛海威为核心的高科技品牌。

  在很多人看来,瀛海威的起死回生是资金问题。梁冶平推翻这一说法,梁认为,过去的问题主要不是因为钱;虽然表现出来的是资金问题,但归根结底,企业有没有成长性最重要。

  1999年8月间,兴发斥资380万人民币请来著名商业咨询公司麦肯锡为瀛海威作发展调研,麦肯锡根据考察结果提出了三条意见,包括改变现有的资本运作方式、业务发展战略和人才制度。在麦肯锡的建议下,瀛海威对现有业务条块进行明确和重新划分,提出了有人称作“知识基础生态联盟”的新的战略,明白说就是瀛海威不再仅仅依靠自己的力量做简单的接入服务和其他零星的互联网接入服务,而是与传统企业合作,共同开发互联网资源,提供特定服务。